海上風電迎來新路徑:風電制氫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全球面臨的危機,減少碳排放、降低碳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大家達成的共識,其中發展氫能也是能源轉型技術路線之一,風電制氫有望加速海上風電進一步降低成本,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什么是風電制氫?
風電制氫,就是將風力發出的電直接通過水電解制氫設備將電能轉化為氫氣,通過電解水產生的氫氣便于長期存儲。具體的過程為:風力發電—電解水—制氫制氧—氫氣能源—應用到多種行業,比如運輸業、工業熱加工處理、化工行業等。
國際能源署(IEA) 與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氫的未來—抓住今天的機遇》報告中指出,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以及制氫規模的擴大,到2030年,從可再生能源中制氫成本或將下降30%,燃料電池、燃料補給設備和電解槽(用于電解水制氫)都將從大規模制氫中受益。
英國:世界最大海上風電場制氫
英國政府表示,rsted公司的1.4GW Hornsea 2海上風電場將與Gigastack項目連接生產綠色氫氣,為英格蘭東北部的一家石油和天然氣精煉廠提供動力。該風電場計劃于2022年建成投產,將取代1.2GW Hornsea 1,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場。
另一個綠色氫項目Dolphyn也獲得了英國政府提供的312萬英鎊的資助。該項目計劃在英國北海4GW的漂浮式風電場使用獨立裝置生產氫,根據計劃,樣機工程的最終投資決策將在2021年底前完成,并在2023年投運,2026年前實現在10MW機型上制氫。
由ITM Power領導的Gigastack項目,旨在通過5MW電解器輸送綠色氫,在去年結束的Gigastack項目的第一階段,ITM開發了5MW電解器模塊的設計,并研究了該技術的工業應用。
荷蘭: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制氫示范項目
荷蘭PosHYdon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風電制氫項目?;赒13a平臺的PosHYdon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風電制氫項目,由荷蘭多家企業、機構共同承擔,以促進減排事業,在北海建立新的能源模式。Nepture Energy的Q13a平臺是荷蘭北海首座完全電氣化的油氣平臺,在PosHYdon項目中將被改造為制氫平臺。集裝箱式的制氫設備體積很小,絕大多數海上平臺都可以容納。目前階段,平臺電力暫時由陸地上的電網通過海纜連接供應(并按波動的海上風電發電量來模擬),未來將改由附近的海上風電場供應。
PosHYdon項目旨在研究海上風電制氫,創新技術,并在荷蘭推廣應用。未來,電解設備將安裝在北海其他臨近海上風電場的海上平臺上。通過結合氫氣、天然氣、風電三個行業,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綠色能源,實現能源轉型。
比利時:有望建成世界首個投運商業化海上風電制氫項目
日前,比利時發布了一個名為“Hyport Oostende”的海上風電制氫項目的規劃,根據其進度時間表,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投運的商業化海上風電制氫項目。該項目由海工巨擘DEME、投資機構PMV和比利時Ostend港共同開發,在Ostend港實施。項目分兩階段,第一階段,開發一個50MW的示范項目,第二階段,開發一個規模更大的商業化項目,并在2025年前完成。
到2020年底,比利時大約會有400臺海上風機投運,總裝機容量2.26GW。根據比利時新的海域規劃,還將新增1.75GW,總量達到4GW,大約可以供應全國一半的電力。
法國:啟動首個風電制氫計劃
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法國公司Lhyfe已開發出一種在不連接電網的情況下使用可再生能源通過電解生產氫氣的方案,并已經籌集了800萬歐元,將于幾個月內在法國西北部建立法國第一座風電制氫示范工廠。同時,該企業計劃在2025年前將其概念部署到海上風電項目中。
德國:最新海上風電制氫戰略,投入20億歐元
根據一份德國經濟與能源部正在起草的氫能發展戰略,德國正在考慮在海上風電競標中,指定部分海上風電場專門用于生產綠色氫氣。對于德國國內氫能市場,草案建議在2030年前開發至少3GW的電解制氫容量,綠色氫氣占氫氣總供應量的20%。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目標。德國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為7.5GW,這是通過過去整整10年建立起來的。
草案中的舉措還包括總額達數十億歐元的財政支持,并強調,德國應盡快建立綠色氫氣市場,走在世界的前列。氫能戰略是德國能源改革——從核能和化石能源轉型為可再生能源——的組成部分。中長期,德國計劃將原本難以脫碳的行業,如交通運輸、重工業、取暖等,改由氫氣作為能源。
Engie旗下的兩家公司Tractebel Engineering和Tractebel Overdick也將在德國建設一座400MW的海上風電制氫站。
來源于:國際新能源網